手機:15662672636
電話:15662672636
郵箱:didihay@qq.com
地址:遼寧省沈陽市渾南區
發布時間:2025-07-21 點此:112次
一方面收費平夠安全,街坊點贊;另一方面難上牌會蝕本,村社叫苦
2013年12月底,廣州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廣州市關于全面致力“五類車”問題的工作方案》,提出為從根源上解決“五類車”問題,廣州市將在城中村和多個社區推廣社區便民車,其后,“便民車”應運而生。
這種便民車其實是電瓶車,揚手即停,每人收費僅一兩元,安全有保障,逐漸被越來越多市民視為重要出行方式。然而,伴隨而來的合法性、可持續性問題也備受爭議和關注。近日,市人大代表視察時,更有村社抱怨運營半年虧本上百萬元,不知能持續多久;有城管執法隊長為便民車求“名分”,解決不合法問題。
上周,記者走訪多個區了解便民車運營情況,發現絕大多數便民車都買齊了各項保險,并加強司機培訓,乘客安全有基本保障;可是,資金和合法性兩大難題仍未得到妥善解決,部分便民車面臨難以為繼困境。
概覽
白云天河兩區便民車規模最大
記者上周向各區了解到,目前廣州只有白云、天河、海珠、荔灣4區轄內開通了便民車。其余7區中,越秀區因公共交通已較完善,所以沒有便民車,越秀區表示目前對于便民車僅處于調研論證階段;而番禺、南沙、從化、增城、花都、黃埔6區也沒有便民車,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區域沒有“禁摩”。
在已開通便民車的區中,白云區和天河區開展的規模最大。其中,白云區在今年4月上旬將新市街棠涌村作為“社區便民服務車”首個試點單位,率先開通兩條便民車線路試運行,目前,同德、柯子嶺、三元里、永泰、云城、新市棠涌等地區均已開通便民車服務,線路多達20多條。
在天河區,員村、車陂、黃村、珠吉、前進街等區域有便民車運營,線路總數將近20條,運作較為成熟。
海珠區目前有瑞寶石溪村、鳳陽街康樂村和官洲街道赤沙社區正在運營,分別有3條至4條線路不等;該區內的南洲、華洲等街道也正在論證開通便民車服務。
荔灣區則相對較少,目前只有坦尾村和河沙村有運營。
這些便民車的運營都有相似特點,每輛車可坐12人至14人,通常每條線路不超過10個站點,半路上揚手即停,而且站點密集,距離不過兩三百米,十分方便。不過,因是線路式運營,所以便民車無法到達運營區域內任何一個地點,偏遠路段不設線路,而且市民候車難免要等待。這兩點似乎不如“五類車”方便。
點贊
線路司機保險維護有切實保障
市民出行,最關注的莫過于安全,“五類車”就因不遵守交通規則、不合法備受詬病。而此前曾有報道稱“便民車”也不合法,存在無法上牌、無資質等問題,令市民頗為擔心。但記者上周走訪發現,目前上述已運營的便民車在安全方面有保障,有關部門也為此出臺了多項措施,主要有:運行線路由相關部門審定;多數車輛已購買車險、司機險和乘客險;司機需持經過培訓或持相關執照;車輛定期監測維護、裝有監控攝像頭。
在線路方面,由于便民車目前不能上市政路,因此多數路線限于村社內道路。海珠區交通局工作人員介紹,該區現時的便民車路線均需由村社先初步擬定,再上報街道、交通部門結合周邊環境審定,盡量保證出行路線既能滿足需求,又將交通隱患降到最低。
記者了解到,目前天河、白云、海珠3區的便民車在購車時就已經買好了上述3種保險,萬一出了意外,司機和乘客都不會投訴無門。比如,海珠區石溪村負責人就表示,乘客如果乘坐便民車遇意外,最高可獲保險公司賠款20萬元。荔灣區的兩條村則表示并未購買保險,不過,該區坦尾村負責人表示,乘客如出意外,該村會有所擔當。之前曾有一名老人喝醉酒,坐上車時摔了一跤,后來由村聯社出錢醫治。
目前,4個區招聘便民車司機雖無統一標準,但均需具備一定駕駛資質和條件。其中,天河區黃村街和海珠區的司機需持B1以上駕照(即至少要有駕駛中巴的資質);天河區車陂街的司機有“上崗證”,應具備C證以上資質。荔灣區和白云區司機則需經過專門培訓。
海珠區石溪村和荔灣區坦尾村更為謹慎,所聘請司機必須有村民擔保或推薦、或是從村民中選拔。這些門檻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司機素質,降低安全隱患。
“電瓶車的檢測類似于電梯,由生產廠家維護。”在被問及車輛監測問題時,海珠區石溪村負責人如此說。記者采訪發現,另外幾個區的情況也類似,有定期維護檢修,天河區和海珠區的便民車還在車內裝了監控攝像頭。此外,電瓶車本來車速就較低,又隨走隨停,車速一般維持在每小時20公里左右,一般不會發生較大的交通事故。
每人次收費一兩元擠走“五類車”
便民車收費價格優惠,無疑是在與“五類車”競爭中的最大優勢之一。記者走訪發現,目前白云區、天河區、海珠區和荔灣區河沙村的便民車,票價均為每人次1元或2元,顯然比“5元起步”的“五類車”便宜得多。有些村居還對所有60歲以上老人、1.2米以下兒童乘客實行免費。
荔灣區坦尾村更是優惠到底,該村15臺便民車全部免費。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乘客劉小姐說,走路出坦尾村要花10分鐘左右,坐便民車只需要3分鐘,而且還免費,挺不錯。當記者讓乘客們提建議時,他們都表示便民車不收費,已經沒啥好挑剔了。
此外,便民車一般從上午6時運營到晚上11時,揚手即停,能在較大程度上滿足街坊“最后一公里”出行的基本需求。白云區柯子嶺村民告訴記者,便民車比公交車更方便,“現在除了上下班高峰期和特別趕時間,基本上沒有人會坐‘摩的’了。”
在天河區車陂街,自從便民車出現后,BRT公交車站附近原本擠滿的等客三輪車和摩托車就基本“下崗”了。海珠區石溪村負責人也表示,以前村內摩托車亂竄,遮陽篷很容易刮傷行人,而且絕大多數“搭客仔”,素質較低,除了帶來交通問題之外,還引發夜間搶劫、糾紛打斗、電動車違規充電導致火災等治安問題。該村內開通便民車后,“五類車”基本絕跡,村內環境大大提升。
困惑
每月虧損1萬元 哪有錢買新車?
不過,正因為便民車收費價格低,也帶來了運營困難的問題。
本月中旬,廣州市人大代表在海珠區交叉視察時,瑞寶街道辦主任余強就反映便民車運營出現資金困難的問題,半年下來該街道石溪村虧損100多萬元。
石溪村治保大隊隊長霍永強告訴記者,該村目前有14臺車,前期購車和購買保險花費了100萬元左右,現在每月司機工資、車輛維護、停車場租賃等支出約8萬元。在試點時,上級部門補貼了20萬元,其余則由該村平安和諧社區促進會出資。目前便民車客流量日均不到2000人次,不少乘客是免費乘坐的老人和小孩,營收約7萬元,即日常運營中每月虧損1萬元左右。
霍永強說,本來促進會預期3年至5年內能收回成本,現在看來可能性極低。“電瓶車折損周期比較短,5年左右就要換新車了。我不敢保證促進會還能不能拿出(買新車)這筆錢來。”霍永強說,到時可能要換由村經濟聯社出資,那就要通過村民集體表決,他擔心不一定能通過。
荔灣區坦尾村的便民車完全免費,真正是“虧本生意”。該村便民車每年需要花費130萬元左右,資金由村經濟聯社負責投入。“因為便民車是集體會議投票決定要做的事情,多數人同意,所以堅持了下來,就當成公益事業在做。”該村相關人員說,便民車開支頗大,村經濟聯社的經濟壓力不小。
記者了解到,海珠區鳳陽街、白云區三元里街的便民車也或多或少有所虧損;按此前媒體報道,天河區前進街和黃村街的便民車則有微薄盈利或剛夠保本。
對此,海珠區石溪村和鳳陽街道相關負責人都表示希望在便民車能夠保本或盈利之前,上級部門能持續性地提供資金幫助,“比如把每年便民車購買保險的支出納入常態化預算,一年五六萬元,這樣能幫輕我們很多。”
海珠區相關部門工作人員透露,該區啟動便民車工作時,不少村社稱有難處,政府便給每個試點地區補貼了20萬元啟動資金。“既然是啟動資金,那就不是持續性的。明年還有沒有補貼還是未知之數。”
身份尷尬 便民車暫未有“名分”
按照現行規定,電瓶車只能在工廠園區和風景園區行駛,如果要上牌,首先需要經過質檢部門對其安全系數作出核定,然后由交管部門進行審核,但目前沒有針對便民車上牌的相關規定,暫時無法給便民車上牌。因此,上述4區的便民車現在均無法上牌,但個別行駛路線需經過市政道路,因此頗受質疑,一直無法解決。
2013年,海珠區鳳陽街道康樂村便民車遭“中斷”就與該難題有一定聯系。康樂村臨近中大布匹市場,人車混雜,“五類車”屢禁不止。2013年上半年,康樂村曾推行1元1位的“社區便民車”,可是沒過多久就停止了這項工作。鳳陽街道工作人員回憶稱,當時停運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便民車始終沒有合法身份,很多常住人口反對。今年,海珠區相關政府部門牽頭對康樂村道路進行了改造,線路優化,便民車才得以再度運營。
海珠區石溪村治保大隊隊長霍永強認為,以前是村社自己推行便民車,“身份問題”受到詬病時確實難以站住腳,可現在有上級部門牽頭推進,安全措施和監督都做得到位,質疑聲音已大大減少,但他仍希望便民車盡快合法化。“目前石溪村便民車一律只能在村內走,離周邊公交車站和地鐵站隔著一段市政路,不少村民仍要坐‘五類車’來回。如果能給便民車上牌,那就能接駁地鐵站和公交車站了,既方便了居民,也能進一步打擊‘五類車’。”他設想,這樣的話便民車客流量會大大提升,有利于收回成本、持續運營。
日前,廣州市人大代表前往白云區視察時,三元里街城管執法大隊白隊長也同樣為便民車“求名分”。他表示,目前便民車沒法上牌,萬一出了事肯定是全責,建議政府給予特種電瓶車合法地位,將其納入車險范圍。
建言
便民車是公共事業虧損也正常
地區整體得以提升便是“效益”
廣州區域發展與公共事務研究院專家顧問、廣州市政協委員韓志鵬告訴記者,雖然目前便民車運營在法律上仍是空白領域,不能嚴格說是“合法”,但從實際情況看,今年以來,多個區的便民車服務都由上級政府首肯或者牽頭推進,這起碼說明“不是不合法的”。他說,這意味著合法性問題已經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決,要給肯擔當的相關政府部門點贊,“當然,如果能繼續在法律條文上進行補充或進一步肯定,那就更好”。
對于資金投入問題,韓志鵬說,目前他所在的同德圍也是全部由村經濟聯社出資運營。“一開始是把橫滘村作為試點,運行效果非常好,村民很滿意,就在同德圍5條村都開展了,現在整個同德圍已經有6條線路了。”
他認為,便民車服務最重要的是方便市民出行,是公共事業,僅能保本或者虧損是正常的情況。可是從長遠來看,這種投入能在地區整體提升上體現“效益”,“同德圍現在少了很多‘五類車’,治安、衛生和居住環境都提升了,對區域的整體發展有好處。據我所知,最近村民們的房子更容易租出去了,這對他們來說就是得益之處”。
便民車可以委托專業公司經營
有助按客流調配車輛避免堵塞
既能解決群眾出行的“最后一公里”問題,還同時承擔著治安巡邏任務,便民車投入使用是解決“五類車”頑疾的有益嘗試——廣州市人大代表、新穗巴士紀委書記葉雪文如此評價便民車起到的作用。
葉雪文認為,“五類車”最大的弊端是秩序不可控,容易產生交通混亂甚至癱瘓,因此,便民車取代“五類車”能不能取得預期效果,關鍵在于如何做好交通組織工作。
他以同德街橫滘村為例分析,該村的8輛便民車的運營中就蘊含了諸多專業問題,比如根據實際客流調配長短線,避免堵塞擁擠;妥善處理司乘關系,提供更好的乘載服務等。另外,在車輛維護保養方面,要避免因技術管理不到位造成零配件損害、油耗過大、排污嚴重等問題;在成本核算方面,則要善于優化隊伍管理,在降低油耗和人工等成本的過程中又能不斷提升服務,并爭取到盈利及相關補貼資助。
葉雪文建議,可以考慮委托有管理經驗的專業公司進行經營管理,這樣更有利于社區交通項目的順利推進,并在更大范圍內推廣。
統籌:記者 廖穎誼 采寫:記者 盧佳 李應華 謝源源 方陽麟 張若然 鄧毅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