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15662672636
電話:15662672636
郵箱:didihay@qq.com
地址:遼寧省沈陽市渾南區
發布時間:2025-07-09 點此:428次
十二圩發現的日軍小炮艇
原標題:抗日組織勸募支援綏遠抗戰 傅作義發電報致謝十二圩人民
儀征十二圩曾是著名的“鹽都”。清代,隨揚州鹽業而興盛。至民國初年,仍以鹽運為重,常住人口數萬,市井繁華。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朱季康教授表示,作為一個擁有重要地理位置、較為強大經濟基礎的古鎮,十二圩在抗戰中遭受慘重的損失,十二圩的抗戰史是中國抗戰歷史的一個縮影,反映了中國人民堅持抗戰的決心與毅力。
支援綏遠抗戰前線
傅作義特地發電報致謝“九一八”事件后,十二圩人民組織了數個抗日救亡的群眾性組織,如“抗日救國會”“十二圩各界支援淞滬抗敵后援會”“支援綏遠抗戰后援會”“十二圩各界抗敵后援會”等。這些群眾性組織通過抵制日貨、提倡國貨、勸募等各種形式,對抗日活動進行支持。
“支援綏遠抗敵后援會”在綏遠抗戰期間發動了一次萬人聲援大會,幾天時間,勸募現款近8000元,銅鐵五六噸,凈匯5000元到綏遠前線。為表示對十二圩群眾愛國熱情的感謝,傅作義特地發來感謝電,“感謝你會各界同胞的關懷與支援,謹表謝忱。”1936年11月“七君子”事件發生后,十二圩人民積極進行聲援,組織了“各界救國會”“請愿團”等團體,聲援“七君子”。他們還組成請愿團到鎮江省國民政府,要求立即無條件釋放七位愛國領袖。
抗戰前夕,十二圩一批愛國人士、熱血青年為抗戰救國而奔忙。1933年1月,當時在十二圩揚子初中任教的江上青同志就是十二圩抗戰救亡宣傳運動的一分子。這些熱血青年還包括葉鳴遠、湯化勤、趙鴻章、林旦心、李秋痕、秦子俊、江仁麟等人,他們有的在十二圩揚子初中、稀飯場小學內組織讀書會,有的創作“毋忘國恥”、“刺刀下的東三省”的抗戰漫畫;有的在《圩鐘報》副刊進行抗救宣傳;在楊天沛開設的大眾藥房附設“書刊社”,售賣進步書刊,包括《生活周刊》《新時代》《大眾》及高爾基、魯迅、茅盾等人的作品等。1933年10月(一說1934年底),揚子初中的畢業生創辦了平民學校,以唱歌帶動識字的方法,深受貧民歡迎。
營救負傷飛行員
征召鹽船沉江,阻擋日艦西進
十二圩人民還直接參與、支援抗戰。1937年,為阻擋日軍海軍沿長江西進,國民黨當局在江陰一線進行沉船,建構長江阻塞線。但長江被阻截以后,江水更加湍急,持續沖擊著阻塞線,致使阻塞線上的部分沉船出現位移,形成了多個較大的縫隙,可以通過艦船。國民黨當局緊急行動,調集更多的民船進行沉沒,以加固阻塞線。海軍急征民船鹽船185艘,陸續填下,其中有一百二三十艘鹽船來自于十二圩。
據朱季康介紹,某日戰斗中,一架我方空軍飛機負傷降落于十二圩舊港二閘田野中,十二圩青年王鴻喜、楊罕人等人立即組成擔架隊,向稅警大隊借來一艘快艇,將兩名負傷的空軍戰士護送到鎮江治療。十二圩群眾還組織了戰地服務隊,準備去上海等地開展救護工作,但后因故未能成行。
創辦《抗戰快訊》
陶勇司令到十二圩宣傳抗戰
1942年前后,中共淮南區委決定在十二圩地區發展黨員,建立地下黨組織,先后派遣楊罕人、沈路、鄭亦琴、沈捷4名同志前來十二圩進行秘密工作。其中楊罕人、鄭亦琴、沈捷均為十二圩人,都是在外地入黨后由組織派回十二圩工作。
十二圩的黨員與進步人士還積極進行各種抗日宣傳工作。1938年底,沈捷、周榮祖、張澤春、范向平等人在開明人士支持下,創辦油印《抗戰快訊》,改裝收音機,將重慶與延安的抗戰廣播消息進行整理匯編,每天印40份,持續了近兩年時間,直至1940年8月后才停刊。
1940年2月,新四軍蘇皖支隊司令陶勇親自到十二圩,向王貴祿、王子安宣傳抗戰主張,敦促他們以民族大義為重,聯合抗日。陶勇司令的十二圩之行,極大地鼓舞了十二圩青年的抗日熱情。20多名青年奔赴革命根據地,投入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隊伍。
粟裕進軍天目山
大批干部從十二圩渡江南下
十二圩位于長江北岸,具有重要的交通地利,是抗戰早期中國共產黨上海組織與淮南根據地的主要交通線之一。十二圩地下黨組織通過秘密交通線,為中國抗日斗爭作出了特殊的貢獻。上海黨組織曾安排劉衡嘉與鄭逸琴在十二圩進行掩護上海地下黨同志撤退的工作,共完成接送任務30多次,運送130多人。
接送的線路是由鎮江渡江至十二圩,然后經新城、龍河、新民、九里、月塘,至儀征縣委。隨著十二圩支部的建立,十二圩地下組織又長期負擔起南北地下交通線的工作任務。如1944年冬,粟裕進軍天目山,大批軍政干部經過十二圩渡江南下,十二圩支部與其他地方黨組織積極合作,從該年冬天至來年春天,共運送軍政干部近200人次。十二圩黨組織通過地下交通線,還在上級指示下,采辦輸送了大批布匹、藥品等物資至根據地。
通訊員 雍俊 記者 姜濤
作者:姜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