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15662672636
電話:15662672636
郵箱:didihay@qq.com
地址:遼寧省沈陽市渾南區
發布時間:2024-12-29 點此:1223次
▲ Nyenrode 坐落于13世紀的城堡莊園中
文|蘇西
9月10號,朋友圈教師節刷屏,而我的facebook頁面卻被Nyenrode的校友刷屏:母校當日建校70周年慶典。
70周年,在西方大學里,算是很年輕的學校,但是世界范圍內,在商學院里還算得上是歷史悠久。1946年,為了支持戰后重建經濟發展,荷蘭Bernhard親王(Juliana女王的丈夫)發起,由荷蘭幾家巨頭公司包括荷蘭航空KLM、聯合利華、飛利浦和阿克蘇諾貝爾共同出資持股建立Nyenrode 商業大學。
▲ Irene公主給我們授課:文化與自然的分歧
因為個人原因,雖然離學校僅有十幾公里的距離,也未能到場共賀,實在是今年的一大遺憾。故而決定提筆寫下此文章,梳理自己在Nyenrode 一年的生活學習,以此給母校生辰獻禮,也給新入學的學弟學妹或者新到歐洲就讀的莘莘學子們一個參考。
▲ 秋之Nyenrode
校友們提起Nyenrode,自然會想到Nyenrode官方的三大核心價值觀:Leadership, Entrepreneurship, Stewardship, 直譯成中文即為:領導力,創業精神和敬業精神。這三點官方很多闡釋,也貫穿在我們的學業之中。但是今天我想介紹些“非官方”的價值觀。
/ To survive 生存是硬道理 /
▼▼▼
剛入學時,上一屆很多學長學姐還住在學校中,跟不同的前輩們溝通,幾乎總是能得到同樣的回答:I survived (我生存下來了)! 臨了告別時總是會加上一句:Survie!(祝你順利生存下來!)
▲ 某個周末的brunch時光
Survive這個單詞當然不陌生,只是后面蘊含的“生存”之意,卻讓我大感不解。
于我,從小頂著光環長大,就算高考成績再不地也是順利上了大學。接收到的教育都是”要做就做最棒的“,只是簡單的”生存“這個概念似乎從未真實存在過。
我當時納悶:能來這里讀書的,好歹都在各個國家都還可以吧,怎么只立下這么粗淺的志向,僅僅是”生存“就好?
走出國門,這是給我的第一個文化沖擊。
從小,我們被教育”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立志當存高遠“等,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你有遠大志向,成為社會精英。但是,精英畢竟是少數,大部分都沉淀下來成了”小市民“。這樣的結果造成了:
▍挫敗感很強,幸福度不高
如很多生活在國內大城市過著倆點一線為買房而屈就于現實的;
▍好高騖遠,心高氣傲,而忽略眼前之困難和與人合作共贏的謙虛
如當下很多創業者,開口就立志要成為行業獨角獸、上億估值等。
從小”立有大志“的我們,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拋灑青春,在大城市忙碌穿梭,只為能有幾尺容身之處,其實”大志已遠“,我們的追求歸根結底,就是在這個城市中生存下來。但是,年輕的我們卻并未有此意識,以為等待在前方的還是“大展宏圖”。
現實與理想的沖突,讓我們窮盡囧破而不知,更為心酸的是,錯過了一處又一處屬于平凡的我們少有的溫馨。就如我在Nyenrode的一年,開學初,藐視”生存“,而追求宏遠時,讓我連連碰壁也就罷了,最為重要的是,沒有足夠的時間去珍惜體驗期間平淡的美好。
/ Work Hard,Play Hard 努力工作,努力玩 /
▼▼▼
前面說到學長學姐們不約而同用”Survive“來總結自己一年的MBA生活,不僅僅是因為價值觀,也是因為Nyenrode的項目確實很難。這種“難”不只是體現在學業上或者智商上,更多的是融入上。學校招生時也有意區分國籍,使學校氛圍很國際化,比如中國學生,全校在校生里一般不會超過5人。另外某一個科目并不僅僅是努力讀書就能拿下高分的,因為每一個科目的考核都有亂七八糟的權重,更多的是小組團隊合作上。
▲ 宿舍內的某個生日party,好吧,我承認,一年MBA下來,體重長了不少。。。
這個小組作業,聽上去似乎很low,但是說“要人命”是絲毫不過的。畢業后有一次去國內某知名企業在阿姆的歐洲總部面試,面試官是國內派來的駐荷蘭MD,讓我講述一個最近幾年內碰到的比較困難的一個案例。
我立即就講述了Nyenrode 第一個學期的一次小組作業,將大家耗的筋疲力盡,比簽下一個千萬歐元的合同大單還要困難。也許我的描述不是那么的詳盡動人,面試官聽了后說這個哪算什么困難,讓我再講一個。當時很是無語,給我的感覺就是這個面試官雖然位高職重,但是真的沒有在純international的環境中工作過。
當時我們這個“小組作業”,團隊中共5人,5個國籍,5個不同的背景。一位印尼律師,一位日本金融顧問,一位塞爾維亞政府財會,還有倆位倒是都是銷售,只是一位來自埃塞俄比亞服務行業,另一位來自中國大陸制造行業,即是我。年齡層次,性格文化不同,即使所講的英語也不同,又是突然之間在一個新的不屬于我們任何人的文化主體中做一個我們都沒有經驗的marketing strategies (市場戰略)的項目。
那一個月,簡直就像做夢一樣。一方面繁重的學習任務(每天早9點到晚5點的滿課,然后各種奇奇怪怪的家庭作業再加上每天幾十頁的英語閱讀量),另一方面不同項目不同小組內部之間摩擦不斷,各種高壓之下的各種爭論(現在回憶起來特別無效的爭論,但是想起來若是重走一遍定會是同樣的節奏),讓人整天腦子都是脹的。
▲ 夏之Nyenrode
這還不只,教授的嚴厲更是讓我們心灰意冷。這個marketing的項目,是院長直接負責的,做報告前只有三次跟她碰面的機會,三次都讓我們如同戰場上敗下陣來一樣。誰說的西方教授和藹可親?每一次去只會更差:No!No!No!看著她凌亂的頭發,嚴厲的眼神,我真想呼喚以前的老板召我回去上班:最起碼以前有工資拿,現在可是花錢買罪受!
好在她后來大發慈悲在報告前給我們新增了一次會面,結果這次會面大出意料:效果很好,看好我們!
最后的成績也還不錯,給該集團公司董事會主席報告完后,獲得主席女士的好評,并推薦我們給公司Global CEO再次報告,塞爾維亞同學畢業后直接就職該公司marketing部門(從塞爾維亞政府部門財會工作跳到荷蘭跨國公司市場部門,也就是傳說中的triple jump 三連跳,也是醉了…)。
后來與教授接觸多了,其實這位教授是真的和藹可親,當時的嚴厲一是出自教授職業的嚴謹,二是荷蘭人文化中的心直口快,還有即是故意給我們增壓鍛煉我們的承壓能力。
與第一個學期文化上的壓力相比,接下來幾個學期學業上的壓力逐漸加大,在圖書館里通宵熬夜也不新鮮。但是更為艱難的是“peer pressure”。商學院大都有精英崇拜,但是在Nyenrode,如果只是成績好的話,是算不上精英的,最多只會被貼上“nerd”(學霸或者書呆子)的標簽。真正受歡迎的人是考場歡場皆得意的,最不受歡迎的是那些社交場合不常露面成績還不咋樣的。
▲▲ 校內學生社團自營的酒吧是我們放松壓力的最常去處
Nyenrode是荷蘭唯一一所私立大學,在荷蘭這個共產主義國家學費算得上是死貴死貴的,所以學校里的荷蘭本土學生大多來自富裕家庭/家族企業繼承人或者企業高管(MBA或其它Executive項目)。
以前在國內積累的關于富二代的認知停留在吃喝玩樂花花公子小公主型的,但是來了Nyenrode才意識到,這種認知是很愚蠢的。這幫人吃喝玩樂當然樣樣會,并且花樣百出層出不迭,但是做起事情來也是認真負責,并且因為從小的成長環境家庭教育的優質(是優質,不是優越),也讓他們顯得特別的成熟老到。
▲ 呆會要去party了,嗯,先把作業寫完
我在Nyenrode接觸到的Msc(管理碩士,他們大都是本科直升碩士,學費家里贊助,而我們MBA都是先有工作經驗和積蓄再來讀碩士),很多都有從小到大堅持十幾年的某一興趣或者特長;很有想法和堅定的目標,比如“畢業后就去紐約實習”;老師布置的作業若有需要,分分鐘聯系到某家公司的相關人員做采訪而不是敷衍了事。偶爾也有些富二代的寵溺,比如組織去中東的study trip 經費不夠,就在學校挖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在學校酒吧里搞個慈善晚會,拉來各自的家長競拍籌款。
▲ Party 永不止息
所以就是在這樣一個環境中,從小只知道好好讀書埋頭工作的我,有了第二大文化沖擊:“優秀”是不能亂貼的,只有那些智商高成績好會社交同時又懂得享受生活的人,才能稱得上優秀或者精英。成不了精英也沒關系,畢竟“精英”是有先天因素和原生家庭因素的,懂得生活懂得享受(資本主義的享樂主義啊!!!)也是一門學問,最不能做的就是每日看似忙忙碌碌卻無所成的那群人,是最最不受推崇的。很不幸,我就是這類人。
國內很多人都在嘲笑歐洲人的“懶惰”,我想說的是,歐洲人,尤其是巴黎往北,他們的勤奮和努力我們國人一般是看不到的,并且他們所謂的努力跟我們對于努力的認知是不一樣的。我們以為加班就是對工作的努力和貢獻,他們認為享受生活讓自己每天精神飽滿的去上班高效零差錯的完成任務是對工作的最大努力和貢獻。
用圓規去丈量長短,如何能得準確?
/ Be Tough!/
▼▼▼
Be tough 這個單詞不知道該如何翻譯,因為涵蓋的意思層面很多,不涵蓋的也多。這里想主要從3個方面講述Nyenrode教給我的toughnes。
▍關于孤獨
初到異國他鄉,往往打敗我們的不是學習不是工作,而是孤獨。在國內時,手機整天叮玲玲的響,很是頭疼。但是到了荷蘭后,一個禮拜也難得接一個電話。有時把手機放到桌上,可以盯著手機發呆半個小時:為什么還是沒有電話呢?就如情竇初開的少女等待初戀情人的消息一樣。
▲ 圖書館歡娛時光
有些同學,排解孤獨的方式就是串門八卦,從A同學那串到B后,八卦A,再到C處八卦B。不能說這樣的人人品有問題。因為每天就是跟這么些個同學在一起,彼此是最熟悉的人又是最疏遠的人。有的時候門鈴一響,立即小跑著去開門,然后強裝鎮定面帶微笑,對方卻說:啊,不好意思我按錯門鈴了。不過末了往往加一句:不過你要不介意,我可以到你這喝杯茶嗎。相視而笑,雙方的孤獨都在對方眼里一覽無余。
社交能力強的,自然很快就能玩轉開來,成為班上的焦點人物。而如我這種悶騷+慢半拍的人,只能是默默的等下一個“誤按的門鈴”。
只是這種孤獨,久了竟慢慢享受開了。在國內時,總感覺是被潮流裹挾著前進,就如下了地鐵自然而然就被擠向了電梯,連思考方向的瞬間都沒有。但是在這里,任何時間都必須由自己規劃支配,如何規劃也是照著自己想要成為的人或生活方式去設計,沒有也不需要任何樣本。在荷蘭,沒有太多社會層級,但是不懂得規劃管理的人還是會被歧視的。
”Be tough“在這里,可譯作”堅持向上“吧。內心強大起來,去追求自己想要的!
▍關于差異
一個班級35人19個國籍,年齡層次很大,職業背景各不相同。各自的性格、價值觀、評判事物的角度標準都不盡相同,你所喜歡的是他人所厭惡的,你表示友好的是他人所忌諱的,你所要爭取的卻是他人的絆腳石。小心翼翼雷區卻還是防不慎防。
▲ ▲ 畢業后,嬌小的日本同學跟著加納同學(其后來的男友)去到非洲大陸創業,書寫了一個傳奇
如亞裔,看到其他女同學夜不歸宿的,自然要嚼上幾舌頭;如歐洲人,對于宿舍樓走廊里飄蕩的印度咖喱味或者中國麻辣香總是不滿。調侃基督教時,一不小心發現旁邊站著的埃塞俄比亞哥們就是虔誠的基督徒;趕緊切換話題說到十字軍東征如何犀利時,旁邊的土耳其大哥立馬黑臉。中國人貌似沒有什么忌諱和宗教,但是問題更大。因為從小的愚民教育和大國受辱歷史觀,讓我們對世界缺乏正確的認知。容不得別人對我國我黨指手畫腳,結果只是讓我們更為被隔離。
▲ 南非交換時,一起醉倒在酒莊的陽光下
這些是社交時的小細節,知識儲備和良好的修養可以讓我們盡量避免類似的差異。但是有一點我們無法改變的是,別人眼中的自己。
我周圍不少朋友,沉溺于別人眼中的自己而不拔,包括我曾經也是。但是出來了之后,各種文化背景差異,讓自己與周圍人的差異瞬間數倍放大。比如國內年輕女生著裝喜歡“可愛”系,在這卻會被當成沒有品味。
所謂此之蜜糖彼之砒霜,人與人的差異性,是無法彌合的,不管是情侶、朋友、親人,你都無法成為對方眼中完美的那一個。誠如前面所說的,別人的圓規總能量得你的長短?當別人對你指三道四,對你的生活指手畫腳時,勇敢的豎起中指:fuck you!
Be tough, be yourself! 做好自己,堅定的做自己!
▍關于自信
在Nyenrode,不去bar的人會被統統打入“loser”陣營的。而在這枯燥高壓的學習環境中,酒吧和健身房/運動場是最能釋放壓力同時又能結識新朋友的地方。
▲ 羽毛球賽,我們是認真的!
最初被朋友拖去酒吧時,我總是抱怨道:我又不會蹦又不會喝,去那沒啥玩的。一個加納的同學很氣憤的答復我:怎么樣才算是蹦呢?你有腳有手,只要跟著音樂節奏自由的移動就可以了啊!
他的話至今仍然時時提醒著我。自信有的時候是無關邏輯的。很多人不自信就是怕自己“不會”,“不懂”。但是其實,只要放松,抱著一個開放的姿態,讓自己舒舒服服即好。即使你素面朝天,去參加一個化妝舞會,也要在濃妝素裹的美女群中煥發自己,熱情的向每一個人打招呼。
似乎有點雞湯。但是另外想說的是一個殘酷的事實。這個世界上,我寧愿相信“人性本善”,但是很不幸的是,人這一生,我們必須要幸會形形色色的人。這其中就有一群,把自己的優越感建立在別人的自卑上的人。這樣的人,不會做什么壞事,但是出于自己的深度不安全感,他們會把周圍的人臆想成“幸運兒”,總想往上踩一腳才能讓自己舒坦;又或者,利用別人的軟弱或者謙虛,而強大自己的自信。
這樣的人,在你到達任何一個新環境中似乎都存在。他們給人帶來的傷害可大可小,完全就靠受害者的自信程度了。你夠自信夠強大,偶爾有原則的示示弱,能反轉局面讓他/她對你信服的五體投地;若是你稍微失去控制的軟弱,必會被他們趁機而入,將你踩到最低最低。
所以“Be Tough”在此,應是放松自信。
▲ 畢業典禮在中世紀的城堡中,發言的院長前立著的權杖象征著學術權威
離開學校已經整三年。但是畢業后,在荷蘭Survive下來,主要還是圍繞著Nyenrode的資源開展的:找工作是學校老師介紹的,后來創業合作伙伴是校友,平常朋友聚會也是以Nyenrode 同學校友圈子為主,出去社交甚至見客戶向人介紹我是Nyenrode畢業的,也能立即被另眼相看。
▲ 禮畢,教授們站在禮廳門口,接受我們的一一道謝
完全印證了學校的傳統:Nyenrodian的身份是終身制的。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