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15662672636
電話:15662672636
郵箱:didihay@qq.com
地址:遼寧省沈陽市渾南區
發布時間:2025-08-12 點此:218次
1992年2月11日,王大珩在北京。
王大珩,江蘇吳縣人,1915年2月26日生于東京,2011年7月21日逝于北京,享年96歲。王先生是著名應用光學專家、教育家,“兩彈一星”元勛,中國光學奠基人、開拓者和組織領導者,中國“863”高技術計劃主要倡導者,有“中國光學之父”之稱,生前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及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但鮮為人知的是,王先生的家庭其實是個“科技大家庭”。從他的父親到他的兄弟姐妹7人,都是名符其實的學霸,全部畢業于名校,或從事研究,或從事教學。
父親王應偉,天文學家,氣象學家,地球物理學家。16歲中秀才,畢業于東京物理學校。
大哥王大珩本科畢業于清華大學物理系,1938年考取“留英庚款公費生”赴英國帝國學院獲得碩士學位,與錢三強、何澤慧是同窗;
排行老二的王大琪畢業于北京大學工學院,是造紙專家;
大妹妹王大玫畢業于燕京大學,碩士畢業于協和醫學院,是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成形外科主任、學術帶頭人、博士生導師;
王大琬排行第四,畢業于北京大學醫學院,師從林巧稚,曾任北京婦產醫院院長;
三妹王大珍畢業與北京大學工學院,是微生物生態學專家,為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研究員;
小妹妹王大瑛也畢業于北京大學工學院,是化工專家,曾為化工部六廠總工程師;
最小的弟弟王大瑜則畢業于天津南開大學物理系,畢業后一直是是天津四中的物理教師。
1933年,兩彈一星元勛王大珩先生一家(前排右起:王大珍、王應偉、王大瑛、周秀清、王大瑜、王大琬,后排右起:王大珩、王大玫、王大琪)
氣象學家王應偉
王應偉,字碩輔,1877年9月29日出生于蘇州。童年從師學文,以聰穎好學備受賞識,并得機喜讀古算學,16歲考取秀才。由于家境衰落,便設私塾糊口。后外出謀生,在廣東潮州某中學講授中國式算術。
數年后,略得積蓄,遂赴日本留學,入東京物理學校數學科?!?910年,東京的一份報紙曾刊載過一條關于中國留學生的新聞:在東京物理學校有一個中國籍學生,初入校時一句日語都不會。但僅僅一年之后,這位學生就在第三、第四、第五學期的考試中,連續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績,讓學侶和校方頗為震驚?!边@個學生就是王應偉。
畢業后王應偉由校長推薦至日本東京中央氣象臺任職(曾任該臺臺長),主要從事氣象、地球物理、天文諸學科的觀測和研究。1915年回到祖國。
回國后,1916年在北京中央觀象臺任磁力科技正,后為氣象科科長,建立起地磁和氣象觀測業務,參與了國內第一批氣象和地磁觀測人才的培訓。期間,王應偉還在北京師范大學兼課,講授氣象學、天文學等課程。1922年中國天文學會成立,王應偉是中國天文學會創始人之一。
1927年北伐戰爭開始,觀象臺發不出薪水,被迫關閉。王應偉失業。直到1929年,他應邀到青島觀象臺工作,先后任氣象地震科和天文磁力科科長。1937年“七七事變”,王應偉再次失業,便賦閑在家中直到新中國成立。
新中國成立后,王應偉已是古稀老人。1956年初春,有一位客人來拜訪他,而正是這次拜訪對王應偉的晚年生活產生極其重要的影響。
這位來者是王應偉妻子的外甥,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先生。他受中國科學院的委托,請王應偉出山,為中科院編譯校正中國古歷法和古天文學,這樣一個機會讓72歲的王應偉十分激動。
王大珩曾在文章中記述:“每天早上,父親四點起床。從79到85歲,父親用了六年時間對各史律歷志中的歷法部分進行了注解,并把其集結成冊,編寫出《中國古歷法通解》一書的初稿。1960年,中國科學院有關方面為了表彰我父親在天文歷法學研究方面的突出貢獻,為父親頒發了模范老人的大旗。1962年8月,在北京召開的中國天文學會第二次代表大會上,父親報告了他的《中國古歷通解》。此后,父親即開始著手為《中國古歷通解》做“補遺”工作。他要再寫一本書,完成《通解》中的未盡事宜。但正當他開始動筆時,卻突然病倒了,住院時,87歲的他還不忘自己的補遺?!?/p>
原北京市婦產醫院院長王大琬
2013年,筆者曾兩次來到北京市老年病醫院,拜訪王大珩的妹妹,原北京市婦產醫院院長王大琬。其實,從一定意義上來講,這次與王大琬奶奶的見面,真的談不上一次采訪,說探望是比較適宜的。
王大琬、王大玫兩姐妹和我的外祖母是老鄰居了,我雖未與大琬奶奶接觸很多,但她的故事到也聽到些許。當天一早,我就來到王奶奶的病房,她還在睡覺,被工作人員喚起后,王奶奶一時想不起了原來的事情,后來和記者慢慢交談才又漸漸有了思緒。
王奶奶生于1921年,當年已是91歲高齡。當我表示要寫一寫關于她的這個科技之家時,老人趕忙說:“我沒做什么工作,我家就是我大哥貢獻大!”既然王奶奶不愿意過多談起自己,我們便先從她的家里人聊起。
說到父親王應偉,王奶奶仔細地想了想,她的回憶不多,王應偉先生生于1877年,卒于1964年,享年87歲高齡,可父親王應偉先生逝世至今也有48年了,這對于一個91歲的老人來講,回憶也就變得有些困難了!但出乎意料的是,王奶奶的回答很有意思:“我父親只管我大哥,沒怎么管過我們,父親一直在青島、南京工作,我們在北京,沒什么印象了?!?。
“父親掙錢往家寄,母親平時照顧我們的生活和教育我們學習。”王大琬奶奶的母親名叫周秀清也是蘇州人,生于1889年,畢業于蘇州蘭陵女子學校,1912年和王應偉結婚赴東京。婚前,她一直在上海的一所幼稚院任教,因此對于孩子的教育很是有一套辦法。父親是科學家,母親也是有知識有文化的教師,難怪王家7個孩子個個都能在自己的領域中取得成績。
而對于哥哥王大珩,王奶奶的回答又是出人意料:“我和我哥哥沒怎么一起生活過,想不起來了。”原來,王大珩1929年隨父親到了青島讀書,1932年考到清華大學,1938年便赴英國留學了,1948年回國后又一直在東北工作,所以王奶奶對他印象自然也不是很深了。她說:“會有家庭聚會,但大家工作都忙,相聚時少?!蓖跄棠逃洃涀钋逦谋闶侨ツ甏蟾缛ナ?,她和弟弟妹妹們去悼念。對于母親,王奶奶則表示一時也想不起來什么過往的事情了。
隨著一個個提問,王奶奶使勁想回憶起原來的事情,但得到的只是些片段。她記得小時候住在東城區豆腐巷甲3號,在鬧市口附近。而作為蘇州人,她就回去過一兩次,她說是探親。因為資料里看到,王應偉有兩個哥哥,但很早就去世了,應該沒有孩子。而史學家、民俗學家顧頡剛是她母親周秀清的外甥,因此想來蘇州肯定還有很多親戚。我問到:“是母親家的親戚么?”不想這一問,卻讓王奶奶道出了一個所有資料都未曾提及的事情?!拔以谔K州還有個哥哥,他是老大,王大珩其實是老二,這個哥哥是父親之前的妻子生的,他們一直在蘇州生活,和我們沒什么聯系,回家探親我印象就這一次。”
于我看來,王奶奶的健忘其實是一種向上的能量,她的記憶力其實很好,她會清楚的告訴別人她在醫院療養花多少錢,原來的醫院花銷多少錢,每周都有誰來看過她,照顧她的護士、打掃房間的清潔工都姓甚名誰等等。她的這種心態,用現在流行的話來講叫做活在當下。她對物質沒有多大的欲望,心情好最重要,我想這也是她長壽的秘訣。她的兩個妹妹王大珍、王大瑛住在隔壁的療養院,她原本也住在那里,但那所療養院只收90歲以下的老年人,王奶奶才搬到現在的老年病院,他們每周都會見面聊天,她們說起的也都是在醫院的生活,很少回憶起從前的故事。
肯定還有人有這樣的疑惑,似乎王奶奶這個科技大家庭的家庭觀念很淡薄。其實不難理解,這也是知識分子家庭,父母對兒女的開放式教育。他們不會要求兒女守護在自己的身邊,而是讓他們去自由的發展。加上父親王應偉一生漂泊,對兒女又多是帶有封建社會的教育色彩,因此就不難理解了。王奶奶對自己的孩子也一樣的開放教育,她有一個兒子1983年就去美國留學了,后來在美國定居,每年他會帶著王奶奶的孫子回來探望,但也就是兩周的時間,平時則是每周打一個電話。我問她想不想兒子,她說:“習慣了!”
王大珩結婚時的家庭合影(前排右起:王錦文、王應偉、王玨、周秀清、王大珍,后排右起:王大瑜、王大琪、王儼、王大珩、顧又芬、王大玫、王大瑛、王大琬)
說完家庭,話題自然回到了王奶奶本人,我能看出,她不是不想談,而是從心里認為自己沒什么可談的。她是林巧稚的學生,也是繼林巧稚后,北京婦產醫院第二任院長。她1943年畢業參加工作,歷任北京天壇醫院婦產科主任、副院長,北京婦產醫院副院長、院長、主任醫師,中華醫學會北京分會婦產科學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科協委員。他還是北京市勞模、“三八”紅旗手、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北京市人大代表。
放在今天,擁有這些名頭的醫生絕對不會是王奶奶這般心態的,他們可能會由于行政工作繁忙而逐漸放棄醫療的第一線,追逐職位的升遷;他們大多會接受各個單位或電視節目的邀請進行講座,宣傳自己,進而成為醫生中的明星;他們常常派頭十足,普通病人、記者難以接近。而王奶奶1984年退休后,就一直被醫院延聘,堅持出診,一直有醫療專著出版。1990年,年屆70歲的她曾三次到革命老區給老鄉治病、開展健康教育、計劃生育培訓等。直到1998年,她才正式退休,告別自己奮斗了55年的醫務工作崗位。王奶奶還不忘吐槽:“我當院長時,我們的書記很奇怪,白天大家工作忙,他一到晚上下班就組織開會,幾乎天天加班?!闭f完,她自己開心的笑了笑。
訥于言,沒有對自己家庭的渲染;沒有指望從兄長處得到什么幫助或實惠;沒有對自己做出成績的自滿,甚至不屑于對自己的工作進行簡單的介紹;從不要求別人對自己做些什么,只是覺得自己為社會付出的不夠;老了就在醫院養老,自己的房子則讓給缺房子的鄰居居住,并真心感謝政府為她支付的各種費用;不把兒子守在身邊,怕因為自己耽誤他的理想;對待他人總是微笑并客氣。
如今擁有這樣崇高的品格與境界的人能有多少?記得鄭板橋有一首詩,用來表達對王奶奶欽敬最為合適:一節復一節,千枝攢萬葉。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
中國整形外科創始人王大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