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15662672636
電話:15662672636
郵箱:didihay@qq.com
地址:遼寧省沈陽市渾南區
發布時間:2025-08-24 點此:1405次
導讀
曾經聽謝沐風老師講課,經常會提“壓在仿制藥研發的兩座大山”,一座是雜質,另一座是溶出,但隨著一致性評價大張旗鼓地開展,兩座大山變成了三座,這第三座大山就是BE。且不說BE試驗有多難,500萬一次的花銷就壓的老板們喘不過氣來。今天小編班門弄斧盤點一下BE經濟學。
十年前
且不說十年前BE(Bioequivalence,生物等效性試驗)是多么不正規,多么容易造假,價格就是便宜。十年前,一個BE試驗也就10萬-20萬,按照今天的物價折算也就30-50萬而已,所以當年有人能為了做好一個緩釋片而上十來次BE。
五年前
五年前BE試驗費有所增長,筆者問過很多前輩,也瀏覽過丁香園的帖子,2011年BE試驗的報價一般在40萬左右,按今天的物價折算也就50萬左右。
2015年
2006-2011年間BE試驗的費用基本沒有增加,2011-2014年也沒有明顯增加,2015年初,筆者瀏覽丁香園的時候,大多BE試驗報價在60-70萬,也沒有明顯增加。但在“7.22”事件以后,開始變天了。自CFDA在2015年11月11日曝光了臨床數據造假,嚴查臨床試驗數據漸漸成為常態,對試驗造假者的懲罰力度也在加大,很多基地陷入數據造假或數據缺陷的丑聞,很多基地在接項目時也都處于非常謹慎的狀態。加之擁有GCP資質的基地本不多,涉及一置性評價的批文多達6萬個,即便是十分之一文號做BE,加之每年數千個的新受理號,僧多粥少,自然水漲船高。
圖片數據來源:朱萍,BE試驗資源少、價格高 藥企大規模放棄新藥審批,21世紀經濟報道
2016年
2016年初,一般藥企在做預算時,一般是250-300萬,但到了下半年,這個預算變成了400-600萬。如此昂貴的BE,我們的錢都花在哪里去了啊?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筆者請教了十余位CRA朋友,數位三家醫院的大夫,得出以下數據(數據可能不全面,甚至有失偏頗,歡迎各位補充)。
第一部分,倫理費,受試者招募津貼和參比制劑準備費用
倫理費:與以前相比,倫理審查費費與以前變化不大,仍為3000-5000元,湘雅二院的收費通告截圖為證:
受試者津貼:這一部分的費用差異較大,筆者看過N多招募廣告,津貼從1000-14000不等,大多在2000-4000元。為此筆者請教了近十位CRO的朋友,他們給的數據也是4000-5000元/例。餐前餐后,雙交叉試驗的BE一般需要48例受試者,按5000算,受試者津貼為24萬元。
參比制劑:做一致性評價的品種大多是老品種,參比制劑一般不貴,三類仿藥一般較新,參比價格可能會很高。進關檢驗用量較大,按5倍量進行預算,預算金費為3萬元,不過這筆費用一般是藥企自己出,可以不包括在內。
第二部分 醫院產生的直接費用
化驗費:入院前每位受試者均需要進行全面體檢,包括肝功、腎功、血常規、尿常規、心電圖等,根據一般三甲醫院收費標準,兩次檢驗,48例受試者檢驗費用22560元。因為存在脫組的問題,該費用可乘以1.5倍,不過對于500萬來說是九牛一毛。
住院費:對于一般BE試驗而言,患者需要住院,住院時間因藥物半衰期而異。根據藥代動力學試驗指導原則,需研究3-5個半衰期的血藥濃度,故大部分藥品,住院兩天即可。因為是雙交叉試驗,需住院兩次,合計4天,總費用27840元。
醫生護士津貼:參與BE試驗的醫生、護士或其人員津貼,筆者獲得數據有限,一般在1000-2000元,為了防止過少預算,醫生津貼預算5000元,護士2000元,預算費用3萬元。
第三部分、檢測費和報告費
檢測費用:根據樣品檢測公司的報價數據,分析方法學開發1萬元,驗證10萬元,每個樣品檢測費200元,按每個受試者20個采學點計算,雙交叉試驗就有1920個樣品,總費用504000元。
統計費和報告費:包括統計費和報告費,曾經預算5萬元,目前有黑心的公司報價高達50萬。
綜合上述,全部費用為909400元,按照2015年以前的計算方法,再收取20%管理費,總費用為110萬,如果算上脫組的情況,總費用也不到150萬。
500萬的報價從哪里來?
如果你拿以上計算的費用標準去找CRO,肯定是要被人嗤之以鼻了。什么叫“僧多粥少,水漲船高”啊?BE試驗就讓你見識一番。目前BE試驗的醫院報價大多在4-6萬/例,48例受試者就是288萬,加上20%的脫組情況(60萬),加檢測費50萬,參比制劑費3萬,就400萬了,CRO公司再賺一筆,報價500萬就習以為常了。對于那些高變異的品種,還要增加樣本量,如果樣本量翻一倍,700萬的報價也就不足為奇了。一次BE就500萬,一次不過或幾個品種的BE下來,一年甚至幾年的利潤都沒了。除此以外,為了保險還要做預BE,預BE的費用高達20-30萬。面對高昂的BE成本,曾經的雜質和溶出已經不算是壓在仿制藥頭上的大山,BE才是真正的大山,而且是壓的藥企都喘不過氣來的大山!
BE試驗催生了一整條行業鏈,從醫院到CRO、到檢測公司。六萬個文號中即便有十分之一的產品上BE,總市場就可達300億人民幣。不僅如此,在過去的幾年里,CDE每年數千的受理號,大部分產品都要BE,數百億乃至千億的市場足以催生一條行業鏈的蓬勃發展。然而,醫院作為福利性機構,如果以賺錢為導向,對人民的健康,對行業的發展都不是什么好事。不僅如此,CRO們也跟著炒作,一心想藥企提高預算,獲得最大利潤,藥企則把相應的成本全部轉嫁到藥品,最后還是老百姓買單......
結語:圖表引自文獻,BE豁免程序門檻高,ICH國家BE豁免成功的產品屈指可數,能不能有15%的產品獲得BE豁免,還得看決策者如何把關;BE成本高,驗證性臨床成本更高,會不會進一步增長,誰也說不好,因此本文是觀點性文章,僅代表個人見解,請讀者理性閱讀!
注明:盡管寫此文前本人已經咨詢十余位CRA朋友和數位三甲醫院的大夫,數據可能有失偏頗,請大家理性閱讀
作者:Lijun Wei,郵箱:voyager88@163.com,公眾號:藥事縱橫(pharmaguider),請文明轉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否則一律視為侵權,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