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15662672636
電話:15662672636
郵箱:didihay@qq.com
地址:遼寧省沈陽市渾南區
發布時間:2025-01-12 點此:2712次
潮人說
這些傳統的小吃,你還記得幾個?
灰湯粽
可能很多蘇州人連名字都沒有聽說過,很多年前,蘇州的城里人和鄉下的農民都會在端午節時做“灰湯粽”。隨著時間的推移,“灰湯粽”的制作方法已經失傳,市面上已經很難找到這種粽子。
端午時節正好是蠶豆變干變老的時候。此時,蠶豆外殼變得又黑又薄。農民們把整株蠶豆連根拔起,蠶豆留作種子,豆秸稈可以當柴禾燒飯,而蠶豆殼就是用來煮灰湯粽。
做法:
制作灰湯粽的關鍵原料是“蠶豆殼”。用蠶豆殼放入一個金屬的盆里,用打火機點燃蠶豆殼。蠶豆殼經過燃燒變成了有些發白的“死灰”。等待自然冷卻后,將蠶豆殼灰用紗布包好,扎成團。最后將包好的粽子與蠶豆殼灰袋一起放入鍋里煮。灰湯粽煮熟后,打開粽葉,原本白白的糯米變成了琥珀色,吃起來比一般的粽子香糯。
禿黃油
是蘇州的方言,禿是"只有"或"獨有"的意思;黃油,即高純度的蟹粉,不允許有一絲蟹肉存在里面說起禿黃油,恐怕只有老蘇州吃客才知道了。
蘇州人吃蟹吃出各種花樣經,像活蟹現拆,拆出蟹肉蟹黃蟹脂膏用蒜姜酒油等炒成的蟹粉,可與很多其他食物配搭,蟹粉小籠包,又或是蟹粉豆腐、蟹粉獅子頭、蟹粉扒蔬菜等。
而禿黃油與蟹粉又有所區別,因為費料費功夫,民間已瀕臨失傳,偶爾會在蘇幫菜烹飪大師宴上露個臉。
做法
禿黃油是在出蟹后取出蟹膏蟹黃,加上透熟的肥膘末,然后用蔥、姜爆香,再用黃酒燜透,高湯調味,最后再淋上豬油和灑上胡椒粉便成。
雪餃
雪餃,白如雪,形如餃,蘇州市區老居民是不做的,但是在城西的太湖邊的西山鎮,一到過年時,家家戶戶就會做一些雪餃。
雪餃口感松脆,甜度適中,不沾牙,風味獨特。但如今會制作的家庭幾乎沒有了。可惜現在做雪餃的農家不多了。
做法
它是用炒熟了的秈米磨成粉,再加入綿白糖,做餃子皮,餡很豐富,有豆沙核桃松子等,都可以加入餡里面。做好了雪餃,要放入蒸籠蒸熟,然后細心的一個一個放在蘆葦葉子上,綠色的葉子襯托的雪餃更晶瑩。
三蝦豆腐
這道菜最考蘇幫菜火工技藝。豆腐經過特別加工,在點鹽鹵的時候嫩老程度要把握得精準,燒時才不失形,但是吃口又極為細嫩。
早期的豆腐,為靈巖山僧人所制,其細嫩與眾不同,配上三蝦,色、味俱佳,堪稱餐盤中的雙面繡。
做法:
先對一只青殼蝦動一次精細外科手術,將蝦腦、蝦仁和蝦子分別取出,將蝦仁分散下鍋氽熟,撈出,再放蝦籽、黃酒、姜末、細鹽,燒沸后,放豆腐,再加蝦腦、蝦仁、生粉勾芡,撒上蔥花,淋上豬油出鍋,裝入湯盆。
面衣餅
面衣餅,只有蘇州人知道。大概有一個巴掌的大小,其實在20年前,面衣餅是很普通的,很多做大餅油條的店家都會在下午三四點開始做面衣餅。
讓店家打個雞蛋在餅上,那時雞蛋面衣餅可是小康之家才吃的起的。炸好的面衣餅入口綿中帶脆,人間美味啊。人們吃的其實不是餅,是回憶。
做法:
用面粉趕成的薄餅中間隨意挖上兩三個洞洞,面里放點小蔥,放點鹽、放點油,放入油鍋炸,炸一會翻個身,然后在油餅上打個雞蛋,再翻身,雞蛋熟了,面衣餅也好了。
套腸
從外表看,套腸和普通的白煮豬大腸沒多大區別,但切開以后才能發現玄機——大腸里面套著一根根小腸。
吃起來,只覺肥而不膩,口感勁道十足,味道醇香,絲毫吃不出豬下水的膻味。套腸是黎里古鎮著名的小吃,至少有上百年的歷史。
做法:
將豬腸洗凈,切成約1米長的節段,用筷子將腸壁翻出來,用面粉搓洗去味;用清水漂洗,撈出瀝干水分,入盆;下入辣椒面、花椒面、茴香面、精鹽拌勻;再將腸子翻過來,左手拿住腸子的一端,拉開腸口,右手將腸子的另一端裝進左邊的腸口里;用手搟抹緊似小碗口大小的腸圈,涼干。鍋上中火,注入冷水,下腸煮1小時,熟后撈出,切片裝盤。
糖油山芋
糖油山芋是蘇州傳統小吃中的知名品種,創始于1821年的黃天源。以前一到山芋上市,那店里便會在沿街處支起用紅糖或黃糖煮的“糖油山芋”一大鍋,由于制作工序多等原因,糖油山芋已經消失多年。
做法:
傳統糖油山芋講究的是師傅手下“細功夫”,選用紅心山芋,放在涂上了一層菜油的生鐵鑊子里,再加水文火燜燒,并加入飴糖收膏起鍋裝盤。
金銀潤
豆芽要挑肥嫩筆直的,為保證新鮮,從采摘到制作完成不超過三個小時,云腿蒸嫩放軟用針塞入豆芽桿中。再淋上魚趐南瓜雞蓉熬制的濃湯,雅稱“金銀潤”。
其精細程度簡直可與蘇州刺繡媲美,那么絕細那么脆弱的豆芽,竟然要將肉嵌進去,許多人別說沒吃過,就連聽都沒聽說過。
筒粽
嚴格意義上說這是一道茶點,是把糯米浸泡透了,灌到長條的布袋子里蒸熟,倒出來就像香腸一樣的長條子,然后切成薄片擺在盤子里。
喝茶的時候,用牙簽戳一片“筒粽”,蘸上玫瑰醬,味道真贊的一塌糊涂。如今在蘇州此物難覓蹤跡。
白什盤
白什盤是中國蘇州蘇幫菜的著名傳統菜式。以蝦仁、雞片、蹄筋、木耳、香菇、筍片、魚片等多種原料混炒,原色原味。該菜式色澤淺,口感清淡,營養豐富。
米風糕
松軟清香,入口甘甜,別有風味。初出蒸籠的米風糕,大如圓盤,高及10厘米,最奇的是,店主切糕不用刀,有人來買,竟用線割,如今這款糕點做法已失傳。
肉餃
肉餃餡心的制作非常考究,系選擇上品豬肉(以夾心肉為主),去凈筋、膜,用刀剁成肉泥后,加入上好作料;餃皮需用干面粉拌以葷油做成。肉餃包好后,立即入爐烘烤。
此餃須趁熱食用,味道酥松鮮美,到口即溶,別有風味;如果冷后再烘熱,餡汁浸入皮子,味道就大為遜色了。現在在蘇州賣肉餃的已經很少了
豆瓣醬
這個豆瓣醬可不是郫縣豆瓣醬。制醬不僅工藝復雜,對環境也要求高,很多人更是受不了霉菌的存在,所以如今這種傳統的手藝活也瀕臨失傳。
據說黃豆做的醬比較鮮,蠶豆做的醬則比較甜,蘇州人有叫“甜蜜醬”的。而既放黃豆又放蠶豆制成的醬,就叫“雙缸醬”,嘗嘗味道鮮中帶甜,最配蘇州人的口味。
▍內容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綜合編輯:【蘇州潮生活】整理編輯
蘇州筒子們的潮生活
合作微信:
csh1912 | csh1913 | csh1914
企業QQ:800008290
聯系電話:4008168290
粉絲群 : 478501551
↓↓點「閱讀原文」進入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