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15662672636
電話:15662672636
郵箱:didihay@qq.com
地址:遼寧省沈陽市渾南區
發布時間:2025-08-16 點此:181次
W記者 譚月白 文/圖
市政協文史委、市地方志辦公室、市革命烈士陵園管理處與本報聯合推出的“尋找江城抗戰老物件”活動,將于本月31日在市博物館舉辦專家鑒定會,7位文物專家現場點評抗戰老物件,免費評估其市場價值。勝利日前,這項活動壓軸大戲“江城十大抗戰老物件”評選即將開始,但仍有不少市民想抓住這最后時機,讓家里留存的抗戰時期老物件能亮個相。
8月中旬,本報收到一封讀者來信,里面有兩張復印件,其中一張是偽滿時期的“滿洲勞工協會”印發的勞動票,而另外的是一張大合影,信封里還有滿滿寫了3頁信紙的一封信。8月19日,記者來到寄信人尚起祥位于天北小區新2號樓的家,聽他講述親人在日本侵略者欺壓下的屈辱辛酸史。
因父親有點文化
被小鬼子抓去當勞工
尚起祥是本報的忠實讀者,他每天都會到報刊亭買一份《江城晚報》從頭看到尾,所以,當他看到“尋找江城抗戰老物件”活動火熱進行的消息后,也想把他家中的老物件及他父親的經歷展示給大家。
尚起祥今年75歲,說話聲音有些顫抖,耳朵有些背,即使戴著助聽器,記者提問時幾乎完全用筆寫出來給他看,但當他講起父親在日本侵略者奴役下受盡折磨的往事時,情緒十分激動。
尚起祥拿起那張勞動票的復印件(原件在其二哥處保存)說,他的父親叫尚文志,因為有點文化,在康德五年(1938年)被日本鬼子抓去當了勞工,在當時的新京市(今長春市)東亞印書局做排字工,當時他的父親22歲,這些信息原原本本記錄在這張勞動票上。勞動票上蓋著“滿洲勞工協會”的印章并且貼著尚文志的寸照。
日本鬼子連打帶罵
父親砸壞機器逃跑
“日本鬼子太可惡了,我父親去就是出苦力,他們拿這些工人根本就不當人!”尚起祥說到這時,拿著勞工票的手有些顫抖。他說,他的父親在日偽工頭的欺壓下,工作時間特別長,不僅吃不飽,還常常挨打受罵,生病了也不給醫治。就在這被非人對待的日子里,父親熬了很久,終于有一天,父親忍無可忍,砸壞了機器逃跑了。因為害怕再次被抓回去,父親東躲西藏,擔驚受怕,再加上有病沒有及時得到治療,病情逐漸加重,被家人發現的時候已經奄奄一息,隨后不久父親便去世了。
兄弟有4人 尚起祥最小
父親去世時他才2歲
“父親去世時才28歲,我那時也才2歲。”尚起祥說,他還有3個哥哥,大哥尚起龍當時也不過八九歲。尚起祥說,當時,母親張云霞指著床上的父親跟他們四兄弟說:“你們看最后一眼吧。”然后就痛哭失聲,差點哭背過氣,他的爺爺更是哭瞎了雙眼。
尚起祥說,母親要面對喪夫之痛,又要撫養4個孩子和照顧老人,精神上承受著巨大壓力。母親常跟他們兄弟4人談及他們父親的悲慘經歷,提醒他們不忘恥辱,堅強做人。
在初級小學學日語
二哥被日偽老師毆打
尚起祥又從柜子里拿出一個大號的牛皮紙信封,里面放著的就是他郵寄給本報的那張合影,外面塑封了一層封皮。尚起祥說,這也不是原件,原件在北京的大嫂家放著,這是他大嫂通過電腦傳過來的,尚起祥的兒子幫著打印塑封起來。這張合影里的主角——尚起龍已經過世了。
尚起祥指著照片上第四排站得筆直的小男孩說:“他就是我大哥。他前面那兩個戴帽子的就是當時的日偽老師。我大哥和二哥在這所初級小學學習日語,二哥曾被打得滿頭起膿包。”尚起祥說,父親去世后,母親在十分艱難的環境下撫養他們四兄弟,當時大哥、二哥都到了上學的年齡,母親便把他們送進初級小學學習。可誰知道那些日偽老師根本就不把學生當學生,學不好,學生就被扇耳光、罰跪,日偽老師還有一根一米多長的教鞭,教鞭一頭是一塊木疙瘩,專門用來打學生的頭。“我二哥被送去上學不到一個月,頭上就被打出五六個大包,逐漸流膿、潰爛,導致長期頭痛。母親心疼,二哥上學不到一年就不念了。”尚起祥說,大哥在上學期間也受了不少罪。1999年,大哥去世了。
重提辛酸過往
期望后人銘記
“我為什么要把這些罪證展示出來?說實在的,我非常痛恨日本鬼子,他們如果沒有侵略我們國家,我父親也不會為此付出年輕的生命,而我父親只是千千萬萬個犧牲者之一。”尚起祥說,他知道今年是抗戰勝利70周年,他選擇在這個時間重提過去,不僅是想表達對過世親人的悼念之情,也想讓更多的人能夠記住曾經的種種苦難,更加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日本人送見面禮咋是金發碧眼瓷人?
本月31日專家鑒定日,藏家想知道這對小瓷人“身價”幾何
W記者 譚月白 文/圖
近日,家住國際花都小區3-2號樓的郭先生致電本報稱,他家有一對小瓷人,是偽滿時期日本人送給奶奶的禮物,因為是有紀念意義的老物件,所以他一直保存至今。8月19日,記者來到郭先生家,看到了這對小瓷人,聽他講述了關于這對老物件的故事。
郭先生從里屋的柜子深處找出了這對小瓷人,是一對金發碧眼的歐洲姑娘的頭像,下半部分是一個紅藍相間的方形的底座,上面繪有彩色圖案,底座的一個側面有凹凸的造型。兩個小瓷人的相貌、發型、發色略有不同,妝容十分相似,只是其中一個姑娘的嘴唇可能因為年代久遠,顏色有些褪掉了。兩個瓷人擺在一起,頭互相靠著,非常搭配。
郭先生說,大概是在1935年,當時他的太姥爺跟日本人做礦產生意,日本人來家里做客,便把這對小瓷人送給了他的奶奶作為見面禮。“我奶奶那時6歲吧,經常擺弄倆小瓷人玩。”郭先生說,之后這對小瓷人就一直擺在奶奶的家里。小時候他在奶奶家玩,有一次不小心把其中一個小瓷人的脖子摔斷了,后來費了很大勁兒才粘好。
“我挺喜歡收藏一些老物件,這對小瓷人我覺得挺有紀念意義,就在2005年時把它們拿回了自己家里收藏著,其間搬家也都想著把它們收好,別弄丟弄壞了。”郭先生說,他得知市政協文史委、市地方志辦公室、市革命烈士陵園管理處和江城晚報社聯合舉辦“尋找江城抗戰老物件”活動的消息后,就想將這對小瓷人拿出來給大家瞧瞧。當得知本月31日活動主辦方將邀請市博物館的專家對抗戰老物件進行鑒定的時候,郭先生表示,他要把這對小瓷人拿給專家看看,這對老物件是哪里生產的、為啥日本人送的小瓷人是歐洲人模樣等問題想請專家指點迷津。此外,他搞收藏的時間也不短了,搞收藏很看重老物件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市場價格,屆時想聽專家說說這對小瓷人的“出身”和“身價”。
相關推薦